
在伦敦市中心的肯辛顿花园与海德公园的南面,有一个叫做南肯辛顿(SouthKensington)的街区,那里有一条名为Exhibition Road(展览路)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上竟同时汇集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艺术)三家在英国、欧洲及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顶尖博物馆,其中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更是以其众多的令人惊异的藏品和创新的展示方式,让所有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特别是儿童们流连忘返。
作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负盛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直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称为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部,直到1963年才正式独立出来,改称自然历史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拥有世界各地动植物和岩石矿物等标本约7500万号,其中古生物化石标本700多万号,图书馆有书刊50万种,并保存着大量早期的自然研究手稿和图画等珍品。

是教堂,还是博物馆?
伦敦的建筑都很有历史感,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
但是当我站在位于Cromwell Road(克伦威尔路)的博物馆的主入口前,面对着博物馆那高大的极富层次感的罗马式拱门,大门旁那两座高耸的哥特式的塔楼,以及铺以蓝色和浅黄色陶土材质的外墙上的那些花窗和大量精美的雕饰,忽然觉得面前的建筑竟然与著名的威斯特敏斯特教堂有几分相似,心中不禁有些困惑:这里究竟是教堂,还是博物馆?
当我步入博物馆的中央大厅,眼前的一切令我更加困惑:一个巨大的拱梁之后是呈长方形的中央大厅,其两侧上下两层均布满了一个个罗马式的拱门和廊柱形成了一条条通长的走廊,在昏黄的灯光的映衬下,尽显神秘的氛围;中央大厅上方高挑的尖顶式的天花板上则镶嵌着一块块描绘有植物图案的方形金色漆板,显得格处的富丽堂皇;中央大厅的尽头墙壁就如同教堂祭坛一般,上面布置着镶嵌有教堂式的彩绘玻璃的巨型拱窗,整个中央大厅要不是中间布置着一个巨型的恐龙骨架,怎么看都更象是一座大教堂而不是博物馆。
其实我这种感觉一点都没错,因为博物馆的最终的设计者Waterhouse就是想让这座建筑充满了“以自然界之神奇展现上帝之荣耀”的自然神学感觉,他在设计中刻意运用了大量德国-罗马风格的圆拱形的窗子和有着繁复雕饰的柱子,目的就是要让这座博物馆总的看上去就像一个科学的教堂。著名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恐龙”一词的创造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第一任主管也对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做出了这样的评介“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对上帝创造力的歌颂”。当然为了突出博物馆自然历史的主题,设计者也特意运用了大量动物和植物的形态作为雕饰,所以,在这幢建筑中的内外,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用陶土制成的猿猴、飞禽、爬形动物等的形象。无论是象教堂,还是就是博物馆,仅仅作为一幢古老的建筑物,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已经很值得一看了,它可谓是伦敦市的一大地标性建筑,在建筑方面,旁边的科学博物馆可就得自愧不如了。

赏罢石头,看骨头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的地球馆,这里是博物馆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是从博物馆的位于Exhibition Road(展览路)的入口进入的话,首先应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幅奇幻壮观的画面:一个有着拱形玻璃顶和绚丽色彩的长方形中央大顶的尽头是一只巨型的旋转地球模型,两侧高大的厅壁上以灯光投射的是变换着的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图和星座图,一条自动扶梯,可将参观者送入地球模型的内部,进入到另外的展区。这种设计很新颖,暗示着人们将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去探索它的奥秘;而在电梯口则依次摆放着许多神话故事中开天辟地的众神的雕像,但很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座雕像却是一位现代的宇航员,这恐怕也是想告诉参观者: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从神话走向科学的。
通过自动扶梯,进入地球模型的内部,地球厅顶端的这一层是“Restless Surface”和“The Power Within”两个展区,分别向人们展示了风、水和气候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过程,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模拟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理,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展区的一 角还专门布置成一个日本小杂货店的样子,站到里面可以在人为制造的震动下感受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时的情景。虽然明知绝对安全,但看到整个小屋子都在摇动、货架上的物品摇摇欲坠、自己也站立不稳时,还是有些身临其境的恐惧感。
地球馆中最让我兴奋不已的还是“Earth’s Treasury”(地理的宝藏)展区。这里展示了包罗万象的,我们日常能见到的,或不易见到的各种矿物、岩石、宝石,甚至还有来自天外的陨石。形状各异,颜色艳丽夺目的矿石令人惊奇,而那些精雕细琢的宝石,更是令我心生邪念,恨不得将其抢回家中,日夜把玩在手啊。
我徜徉在这石头的宝库中久久不愿离去,但毕竟时间有限,除了这些石头,楼下还有许多骨头在等着我呢。
每天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参观者很多,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儿童,甚至还有尚在婴儿车内的幼童也被父母推着来参观,但来的最多的还得算是英国的在校学生,因此这幢古老的建筑中总是十分热闹。学生们由老师带领索性把生物或地质课搬到博物馆来上了,我在墙上布满了各种海洋古生物化石的沃特豪斯中央走廊上就遇到了一群穿着印有恐龙标记T 恤的英国小学生们,他们坐在或趴在走廊的木制地板上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解面前的古生物化石的故事,我很羡慕这些小学生,这样的课老师上得别开生面是肯定的,生动有趣也是必然的,而学生们自然也看得懂记得住,学得轻松快乐,似乎更在情理之中了。

重返侏罗纪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过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吗?在这个大厅里,除了有精美的教堂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外,还有一个绝对令人震撼的大家伙:一具长达26米,曾经是地球上身体最长的陆地动物之王——梁龙(国内翻译成雷龙)的骨骼化石,这个庞然大物相信大家一定都认识,它的形象曾在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里出现过,就是片中那些在水边的丛林中悠闲漫步的长脖子大家伙。
“恐龙”可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当家主角。中央大厅里的那个大家伙,只是门口的一块招牌,真正吸引人的则是位于中央大厅左侧蓝区的恐龙馆。那里因为展示着数量众多,保存完整的多种恐龙的骨架、多种成窝的恐龙蛋和多种恐龙足迹的化石,以及用多媒体、影像、图片、音响和其他高科技手段再现的恐龙的世界,被称为博物馆中的“侏罗纪公园”。
在恐龙馆的入口处,我碰巧又遇到了刚才那群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课的英国小学生。随着孩子们的参观队伍,走进光线阴暗的恐龙馆,我仿佛一下子就重返侏罗纪的恐龙世界:偌大的恐龙馆内,地面上摆放着的是巨型恐龙的骨架和化石,天花板上悬吊着的则是些小型恐龙的骨架,暴龙、三角龙,翼龙、蛇颈龙可谓应有尽有。这些形状各异的恐龙骨架在灯光的映射下,在恐龙馆四周的墙壁上、天花板上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投影,张牙舞爪的,好象随时都会向人们扑过来。刚才在入口处还吵吵嚷嚷的一群小家伙们,此时全都没了声息,小家伙们在这些巨大的骨架之间,轻手轻脚地走过,好象深怕自己发出的声响,惊动了这些沉睡中的大家伙,队伍中偶有人发出高声,立即便会招来同伴的一阵嘘声,我不由得心中暗笑:看来孩子们心目中的恐龙形象一定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凶残的家伙,如果他们看过奇幻片《博物馆之夜》里那个顽皮搞笑的恐龙“骨架”,恐怕就不会如此紧张了。
孩子们的队伍上了恐龙馆的二层走廊(自然历史博物馆特意在恐龙馆内用钢架结构搭起一座走廊,目的是便于参观的人们能在不同的角度方便地欣赏到布置在馆内高低不同位置的恐龙骨架),我则继续留在地面一层参观,这里除了骨架和化石,还有不少模型,有暴龙那张着满是巨齿的大脑袋,甚至还有它腿部肌肉组织的剖面,当然最吸引我注意的还是那些恐龙蛋的化石和那些破壳而出的小恐龙的模型,真是没想到啊,那些有着巨无霸身形的恐龙却是卵生,出生的时候就如同一窝小鸟一般。
忽然恐龙馆的一角传来一阵阵震天的吼声,还夹杂着孩子们的尖叫声,我急忙顺着声音寻去,一层全是骨架转不过去,爬上二层走廊还是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大致判断出声音的方向,待我顺着走廊尽头的坡道转过一堵隔板,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头可以活动的霸王龙模型在那摇头晃脑,并不时张开大嘴发出阵阵吼声。这只机器恐龙的仿真效果十分逼真,那架式仿佛随时会冲到人们面前,将人撕成碎片一样;难怪每当它张嘴怒吼时,都会惊得一群参观的小家伙们纷纷尖叫,难怪孩子们对恐龙是如此恐惧,原来就是这样被吓大的。
恐龙馆中有许多这样的机器仿真恐龙,这个大家伙可算是最著名的一个,记住啊,它的名字叫T-Rex。不过,我倒是更喜欢走出恐龙馆时,在门口的玻璃箱子里看到的那个睡着的小家伙,呼吸间肚皮一起一伏的,一时间,我竟然怀疑它就是一只活着的小恐龙呢。
如果你是一家老小去伦敦旅行,那带孩子去参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你是一个人去伦敦旅行,那也请你带着双如孩童般渴求的眼睛,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看看吧,透过那扇开启的地球之窗,你一定能看到一个奇幻缤纷的世界的。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放时间:全年,10:00-17:50,12月24日-26日关闭,4月到10月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开放到21:30。 |